第九党支部二小精神传承访谈
2019-09-19 13:53:03.0
二小传承精神
第九党支部
在于金山主任的介绍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勇挑重任、坚忍不拔的担当精神。面对学校发展的需要时,放弃个人利益,冲在前面,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创新,为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奉献。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用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体谅学生、包容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有爱的环境中去实现自我,二小教师的“爱”也是传承的精神。
在于金山主任的眼中,二小教师眼界宽、有知识、特别大气,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能站在别人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斤斤计较,能包容、有大气、善思辨。总结二小精神就是:
1.埋头付出不问索取的奉献精神
2.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实干精神
3.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
4.团队共生共长共赢的合作精神
5.哪儿有问题往哪冲的首位精神
6.勇挑重担坚忍不拔的担当精神
7.包容大气换位思考的归零精神

 


传承精神,不忘初心
         ——访谈原二小工会主席于金山
 
大家好!我是2016年从实验二小退休的,退休之后做了一个颈椎手术,一直在家休养,由于身体的原因一直没回来参加学校的活动。最近,学校和我联系,交流了关于实验二小110周年校庆的一些事宜,让我来讲一讲实验二小的历史和我在二小的成长经历,我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工作了40多年,经历了实验二小的发展、改革、成长,实验二小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精神的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发展。
回忆历史,不忘初心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09年9月19日,到今年2019正好是110周年。在这100多年中,我经历了学校80周年校庆,80周年校庆正好是1989年。那一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我正好带着二小学生去天安门参加恢复守卫英雄纪念碑的少年岗活动,活动回来之后就参加学校的校庆活动。当时,由于学校比较小,没有比较大地方开展庆祝活动,就租用了学校对面的民族文化宫,准备开展校庆的庆祝活动。但因为当时社会的原因,大型活动都要上报,当年的校庆活动在国家安全部门的指挥下完成的。2009年是校庆100周年,那时候学校就搬到了新文化街校区,那次活动比较隆重,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从那次校庆之后,学校总结了很多经验,也出版了很多书。当时的活动是令人难以忘记的,还回来了很多校友,对二小的历史资料又重新整理,让老师们和学生们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今年是110周年校庆,也是值得庆祝的,又是我们深入了解百年二小的一次机会。
解放前,学校叫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小学,与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是姊妹校,那个时候咱们学校叫幼校,只教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地址就在王府校区后面的手帕胡同里,在一个小的四合院里教学。而实验一小教的是四、五、六年级。所以,那时的学生先在实验二小上学,再到实验一小去上学。大家熟知的钱学森,他是实验二小的校友,也是实验一小的校友。这是解放前学校的概况。解放后,学校有一段时间还叫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小学”,后来更名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改名之后很多人都不太习惯,尤其是外地的老师们,喜欢在“北京”的后面加一个“市”字,包括在前几年我们收到的奖状还写着“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请记住我们的校名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以前,实验二小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实验小学。解放后,在实验二小开展过教学实验,在文革当中实行的五年制教学就在实验二小进行的,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毕业的学生都是五年制的。解放后的实验二小在全国都是有名的,第一任校长是王静,后来是陶淑范,书记是褚连山,褚书记是一位老干部,当时他是十三级干部,比区长的级别还高。陶淑范校长是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实验二小从书记到校长都是业务过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它的教育教学,当时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人才,有当时的关(关敏卿)马(马英贞)霍(霍懋征),霍懋征已经是全国政协委员了,她也是实验二小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从建校开始学校举办过两次“夹道欢迎”,第一次是欢迎霍懋征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回来,第二次是欢迎李烈校长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回来,从实验二小就走出来两名全国劳动模范。后来实验二小还培养出一批年轻的教育人才,分别是胡(胡汉娟)、王(王德英)、丁(丁林),丁林也就是后来实验二小的校长,他在管理学生方面的做法是受人敬佩的。举个例子:在培养学生班级自主管理方面,丁校长有着过人之处,他一个人在广播室给全校学生讲话,所有老师都不在班里,班里的学生却鸦雀无声、认真听讲,他就是用个人的魅力与生动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并让孩子们知道了规则与班级的荣誉。
文革开始以后,实验二小成了重灾区。因为,文革以前有很多领导的孩子在实验二小上学。文革开始之后,实验二小就改名了,叫做“新华小学”。我是1974年毕业的,就是在新华小学入职的,当时的书记叫张玉兰,她也是一位老干部,文革时候她就被调到了石驸马二小(后来改名为新文化街二小,也就是现在的王府校区)。虽然,学校在文革中学校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实验二小还是有名的学校,是北京对外开放的单位,很多外宾来北京都要参观实验二小。
我是文革当中的第三批毕业生。我一毕业就来到实验二小工作的。但按当时的分配政策,我应该分到新街口片区,但为什么没有分到新街口片区,而分到了二龙路片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在新华小学实习时,承担了一节公开课。有一天,外宾来学校参观,要从大门口走过学校操场,外宾在穿过整个操场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学生活动感觉不太好。但在文革当中,体育老师都下乡割麦子去了,没人能上体育课。丁林校长就着急了,找到我们这些实习老师,想让我们上一节体育课。我们十几个老师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上。那时,我是实习组长,我就壮着胆子说:“我来试试!”。于是,我赶紧备课,等上完课以后,效果挺好的。我那时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由于当时的勇敢,也给丁林校长留下了好的印象,我就顺利的来到了新华小学。
  我刚上班,正赶上一个五年级的班主任病了,于是,我就接了五年级的这个班,成为一名五年级的班主任。刚开始工作,我的工资是32块钱,转正之后就是37.5元,现在看来不是很多,但那时候是非常幸福的。四人帮倒台后,学校恢复了正常的工作,那时学校定编是24个班,但只有两个体育老师,工作量很大,校长又一次找到了我,问我能不能教体育,我没有推辞,一教就是12年。等到后来,我又不教体育了,原因是我得了肝炎,不能正常工作,等我健康回来以后,领导照顾我,让我多休息,就转教其它学科了。
我们那时的成长过程,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过程,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直到李校长提出“适合学说”,你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是说给你分配做老师就一辈子当老师,比如说你愿意的话,可以去管后勤、管食堂,甚至可以从教育口调出,去选择适合你的岗位,这就是我们二小的适合学说。我们从事的职业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切听党的,党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个时候,让我去教五年级的地理课和六年级的历史课,我就改教了地理和历史。那时候条件不好,地图也少,我就在黑板画地图。讲到海南,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我就在黑板上画棵椰子树,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教了大约2年,地理、历史这两门课没了,改成社会课,我又改教社会课。后来又让我教了自然课,品德课缺人我就又改教品德。我的工作就是以学校的需要来开展的。
  到后来,二小要办管乐团,找了所有音乐老师,结果都说干不了。学校领导又找到了我,问我:“小于,你干行不行?”我丝毫没有犹豫,又把管乐团接过来。在操场升旗的时候,我带领管乐团奏国歌、奏校歌,受到了大家的好评。那会儿,我就一个思想: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等到后来,管乐团有规模了,我又开始再学习,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指挥,学了将近一年,拿了指挥证书。现在实验二小的金帆管乐团就是我们努力的结果。在管乐团成立一年以后,我又组织了学校的民乐团。后来我就接手了全校的艺术课的管理,学校的乐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所以,我说个人成长就是学校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当时,我是有机会离开学校的。1976年,正好有一个机会,就是参加高考。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考成。1984年又有一次好机会,去当一个剧务。但在学校校长的引领下,我也放弃了这次机会。当时小学的男老师太少了,为了学校的发展,领导还是希望我能留下来。我二话没说,继续开始了学校的工作。一切听党的安排!不让走就不走。这一生当中就这么两次要离开实验二小,还是没走。所以,从实验二小实习,再到退休,就一直在实验二小工作,在这里快乐着、幸福着。
  二改革,创新发展
  实验二小真正的变化发生在文革以后,四人帮倒台之后,实验二小又恢复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名。为什么呢?因为四人帮倒台,拨乱反正,全国开始抓教育,北京定了两所全国重点学校,一个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个是景山学校。文革以后,实验二小就改成全北京市招生,那个时候想在实验二小上学就难了。但是,那个时候学校内部并不是像现在这种氛围,受文革影响,学校还是有点乱。直到1985年,实验二小逐渐走入正轨,当时的校长是姚尚志。起初,姚校长在西城教研室任数学教研组主任,后来调到实验二小。姚校长刚调来之后不久,把学校棘手的问题解决之后,就踏实、专心地搞教研了。他在管理上,体会到了老师的疾苦,实行宽松式管理,实行弹性的工作时间,这一下老师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大部分老师每天都是该备课的备课,该教研的教研,工作热情更高了。
  李烈校长一直跟着关敏卿老师学习数学,李校长成为了继姚校长后的第一批中学高级教师,同时她也被评为全国劳模,是继霍懋征老师后第二个夹道欢迎的全国劳模。在李校长那批中高的教师里,有我的师傅高云仙老师,她们是同批的中学高级教师。马丽英校长也是姚校长在任的时候获得的中学高级教师,她是文革当中的第一批师范生,马校长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实验二小到李校长的那个时代,中学高级教师就多了。从姚校长那个时候开始,就培养了一批实验二小的骨干人才,有这么一批人,支撑着实验二小的发展。
  此外,在学生教育方面,实验二小也逐渐好转。那个时候实验二小和实验一小始终是在齐头并进。但从教学上讲,实验一小还是比较过硬。从学生管理上,也不如人家。我举个例子,有一次市里来咱们学校检查、视察,姚校长带着市里领导进钟楼,开始上楼梯,这时学生从上往下冲,连喊带叫地跑下来,领导和姚校长往上走,学生往下跑,学生也不管你是谁,就撞到了领导,弄得姚校长非常没面子。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学生管理不是相当到位的,但是毕竟比文革以后的那段时间要好得多,实验二小是在不断地进步。
李校长接管实验二小以后,再次改革创新,让实验二小快速进入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但可以说这些发展都是姚校长那一代老一辈二小人在实验二小打下的基础,十年当中,他们把实验二小所有老师团结成了一个人,一个心。十年当中,学生的教育也逐渐走上了规范化。1995年,姚校长退休,李校长1996年开始正式接班,正式全面接管实验二小。
  三孕育文化,爱满校园
  李校长接手实验二小以后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印象特别深,那时候我们所有老师,就是按照这个口号,一切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管理都从这个口号进行的,最后从这个口号演变到后来的“以爱育爱”,后来李校长又提出了“九大文化”。“以爱育爱”是核心,九大文化有学生文化、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党员文化等。用的最多的就是校园文化,一进校园,无论是真花还是假花,四季都能看见绿色,三季都能看见鲜花。那时还提出来“低低头、弯弯腰”,地上没有一片纸。学生文化里明确提到了“美、学、玩、做”。美,学生的美,美体现在方方面面。学,学的东西很多,除了课堂的学习以外,还有其他的学习。玩,就要玩出你的水平来。做,做出奇思妙想。把学校的文化一整理就有了我校的《“双主体育人”办学思路实施手册》。每一个文化,里面都有内涵和讲解。党员文化中,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不管你在哪儿,任何一个地方,你都要知道自己是党员,要是一面旗帜,当有问题的时候,党员应该是站在前面,冲在前面。除了严格要求和管理自己之外,还要维护级主任和学校的各项要求,党员在群众当中做出表率,这叫每个党员是一面旗帜。
  当然,说的比较多的还是“以爱育爱”,联系到我们班级的管理和每个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管理,其实都是爱。我当班主任那会儿,就是管好自己的孩子,我晚上会加班,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就是星期日可以休息。一到星期日,我就带着我们班的同学出去玩,原则上是自愿参加。有一次,我带着学生们坐地铁到苹果园去八大处参观,孩子们特别高兴,师生之间的情感就通过一次一次的活动变得密切。班主任工作最大一个特点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好习惯,教师的任务就是小学期间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特别是现在的年轻老师,既要想着自己的教学,还得管的了班,还得参加很多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都需要教师们潜心研究。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个展示的大舞台、学习的优质平台,给予我们的是别的地方得不到的东西。无论学校换了几任校长,无论理念是否在演变,二小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所“开眼界,长知识,使人变得特别大气”的学校。好比在大礼堂开会,一眼能明白哪里是小学老师,哪里是初中老师、高中老师或者大学老师,为什么呢?从外观看,小学老师较小气,然而我们二小的老师非常大气。李烈校长经常给我们讲: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就不会那么小气,也不会去斤斤计较。如果不能做到为别人着想,就容易发生各种冲突,冲动做出的后果不堪设想。我不后悔留在二小,二小培养了我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对待事情、处理问题的态度,甚至使得我的家庭更加和谐,是实验二小培养我大气的理念。没有实验二小哪有我们老师的荣耀?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优秀教师还要不断地培养年轻人。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是青年教师的师傅,要告诉青年人,一切教育都要适合学生。不要自己一个人闷头愣干,要交流、要沟通。这样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换位思考,老师们心情愉悦,才能更好的工作。党员老师们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更不能违反党的纪律。祝愿每一位二小的教师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