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9月19日建校于石驸马大街,名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前身),只招收女生,当年招收学生4个班。
1911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 实行三学期制。
1913年,改为男女兼收。同年夏,迁入西单手帕胡同34号(今18号)。学校注重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发展并重,给学生以科学、民主、自由的启迪,是普及近代科学的先锋。
1919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26年添设幼稚园两班。
1927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小学校。
1931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此时的学校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日伪残暴、嚣张的统治下,学校师生毅然顶住奴化教育的狂潮,学习中国优秀的语言文化,学校教育学生精诚团结,不做东亚病夫。
1945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为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学校还建有一座专门的图书楼,藏书达上万册,当时在北平可谓是首屈一指。
1955年改名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同时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成为一所实验小学。先后承担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部门教育科学研究实验任务。在普教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65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为学校亲笔题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名。
1959年至1966年,先后改为由北京市和西城区直接领导的重点小学。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校名几经更改为延安小学、手帕胡同小学、新华小学。
1978年,被中央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小学。
1979年3月31日,恢复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名。
1986年,成为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校。
1997年,新任校长李烈创造性地提出“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思路,以“以爱育爱”为核心理念,探索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
2001年5月接收原新文化街二小。经两年时间彻底改造(其中拆迁了占地一千二百平方米的副食店、二十九户居民及临街铺面房),恢复了克勤郡王府(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原貌。
2003年9月1日作为学校低年级王府校区,正式招收一年级新生入学。
2003年9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校慰问师生,亲笔题写学校理念“以爱育爱”。
2004年6月接收原北礼士路二小,仅用两个月时间完成改建,同年9月1日作为学校低年级官园校区,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
2006年9月,学校原址手帕胡同18号改建为华能大厦,学校迁入新文化街134号周转,同时开始此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还建工程”,建设新校区。
2007年12月19日,新校区投入使用。此时学校的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六个年级,共76个教学班,在校师生3400余人。
2012年,西城区教育委员会成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2013年,王府校区(克勤郡王府)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教育综合改革中合并了两所小学(原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和长安小学),此时学校的五个校区:新文化街、王府、长安、德胜、官园,总占地面积5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0多平方米。六个年级,共127个教学班,在校师生5100余人。同时,按照西城区教委安排,建立了白云路、广外、玉桃园和涭水河四所分校。
2017年,王府校区西扩工程(称为王府西院,与原王府校区合成为“大王府校区”)竣工并投入使用。当年,官园校区不再使用,交还给西城区教委。此时学校的四个校区:新文化街、大王府、德胜、长安(暂借给北京第一六一中学使用)总占地面积56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0多平方米。